师资力量
-
基本信息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于西南政法大学任教,入选重庆巴渝学者青年学者。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相关研究成果获得重庆市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三届董必武法学成果奖三等奖、第九届董必武法学成果奖提名奖、第四届刑事诉讼法学会中青年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三届刑事诉讼法学会中青年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主讲课程
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分析、司法前沿 -
研究方向
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未成年人法学 -
学术兼职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少年司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国际刑法学分会理事,重庆市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检察官学院江苏分院特聘教授。 -
主要学术成果
(一)著作
1. 《刑事经济性处分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
2. 《刑事侦查中隐私权领域的界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二)论文
1. 《Deepseek大模型在逮捕社会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人民检察》2025年第7期(第一作者)。
2. 《强奸迷思的证据法反思》,《中外法学》2024年第5期。
3. 《强制、同意与性别平等:强奸罪入罪模式改革》,《政治与法律》2024年第6期。(获《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24年第9期转载)
4. 《醉酒类强奸案件的司法认定: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真实》,《法学家》2023年第6期。
5. 《刑事客观证明的理论澄清与实现路径》,《当代法学》2022年第3期。(获《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22年第9期转载)
6. 《论刑事综合型证明模式及其对印证模式的超越》,《法学研究》2021年第1期。(获《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21年第6期转载)
7. 《综合型证明模式: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证明逻辑》,《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年第5期。
8. 《论性侵儿童案件的精密办案模式》,《中国刑事法杂志》2020年第1期。
9. 《论司法证明中的最佳解释推理》,《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年第5期。
10. 《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证明疑难问题研究——兼论我国刑事证明模式从印证到多元“求真”的制度转型》,《法学家》2019年第4期。(获《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20年第2期转载)
11.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其破解》,《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4期。
12. 《论性侵儿童案件中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环球法律评论》2018年第6期。(获《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9年第3期转载)
13. 《“印证”证明与事实认定——以印证规则与程序机制的互动结构为视角》,《政法论坛》2017年第6期。
14. 《论口供补强规则的展开及适用》,《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6期。(获《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7年第3期转载)
15. 《论刑事和解的适用基准》,《法学》2012年第12期。
16. 《刑事侦查中隐私权领域的界定》,《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1期。
17. 《搜查与隐私权保护》,《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