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2025年“智慧法治人才培养”暑期夏令营招生简章
为了进一步促进各高校法学院大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选拔优秀人才,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将于2025年7月18日至7月21日举办“智慧法治人才培养”暑期夏令营,欢迎有意报考我院研究生的2026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踊跃报名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以线下方式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开展。
一、学院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始于1994年,是全国最早开办法学专业的理工院校之一,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入选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2019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设立法学博士后流动站,2024年获批全国首批法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依托学校在国防科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网络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坚持法学特色学科带动基础学科整体发展的思路,推动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事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快速发展。学院建有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国际争端预防和解决研究院、智能科技风险法律防控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中央网信办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国家航天局空间法律中心等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平台。
学院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对涉外法治人才的战略需求和智能科技迭代发展时代对复合型法治人才的需求,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战略、满足时代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法治人才及涉外法治人才。2021年,北京市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我校设立“法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是国内首个法律和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2025年1月,我校与中国政法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设立“法学(国际科技组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实现两校“法工交叉”。学院多次荣获教育部及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二、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包括教授25人,副教授18人,讲师17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57人,包括国际宇航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院士、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以及国家各专业学会副会长,博士化率达90%。
高层次人才
三、科研实力
学院科研基础扎实,成果丰硕。围绕智能科技法治、涉外法治,学院教师近五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三十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四项,在《中国法学》等法学权威和重点期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教师多项成果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项,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学院拥有《中国空间法年刊》《北理法学》两个学术期刊,出版了“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法文库”和“北理法学文库”系列丛书。
刑法学研究所徐昕教授《无罪辩护》被评为2019年十大法治图书
学院学术氛围浓厚,品牌活动特色鲜明。通过打造“理公明法”学术品牌,定期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法律实务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与学术交流,为师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交流平台,营造了开放、活跃的学术生态。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各类国际会议及赛事,在国际舞台持续发出中国声音,显著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部分学术活动和会议
“涉外刑事法治研究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系列学术研讨会第四期“涉外刑事法治实施机制”
外空法律政策教育全球大学联盟(GUAOSPLE)筹备会在我校召开
联合主办第十一届当代刑法国际论坛打击恐怖主义融资与促进反恐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第七届全国智能科技法治论坛暨新质新域法治研讨会
主办第五届北京理工大学空间法国际研讨会
举办北京理工大学法学教育30周年暨法学院建院15周年庆祝仪式
四、研究生培养
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精通法律与智能科技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和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法律规则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服务领域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特别是国际争端法律、智能科技法律、知识产权以及与航空宇航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政务、法务工作人才。为此,学院开设了国际争端解决法、数据法治等硕士和法律博士方向,创新了涉外法治、人工智能法治研究生课程群,与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组织、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等二十余个国际组织、司法机关及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基地,打造了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赛促学,构建“课赛结合”平台,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大型竞赛,如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比赛、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等,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强化了学生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共建实践性法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与深圳市龙岗人民法院共建实践性法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与国家法官学院签署应用型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合作协议
与北京市顺义区检察院签署检校“1+N”合作框架协议
与房山区人民检察院签署合作协议
与北京市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与中伦文德(北京)律师事务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生竞赛活动
名家讲座
五、就业深造
每年均有众多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从事立法、司法、律师服务、法律顾问和其他管理工作,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2024年研究生毕业221人,其中48人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等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38人进入中国烟草、中车集团、北汽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十多人进入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等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总体就业率超过95%。
六、海内外交流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科实力、推进教育国际化,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的法学院和法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第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项目”入选单位和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学院每年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参与教学,选派学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短期访学或攻读学位。
2021年,学院再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每年可全额资助11人前往世界知名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或参与联合培养。学院建有国际争端预防和解决研究院,并开设国际法全英文课程,课程对学院所有专业学生开放。
2024年,学院22名研究生获批国家公派留学卓越人才项目,均获得国家公派奖学金前往荷兰莱顿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英国杜伦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进行为期6个月-1年的访学交流。
2025年,学院多名研究生提交的论文获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国际空间法学会(IISL)录取,将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参加国际宇航大会(IAC)以及国际空间法学会外层空间国际法研讨会。
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法学院院长Mark Poustie教授一行到访学院参与“理工明法”高端论坛
牛津大学的Julian Robert教授应邀参与《比较诉讼制度》课堂授课
彭海青教授在圣彼得堡大学法学院为中国法专业的俄罗斯学生授课
七、知名校友
倪春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张振军,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一级巡视员,获航天贡献奖。
云凤柏,天津市滨海新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荣立三等功、市级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
王媛,北京市房山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铮,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党总支书记、管理合伙人、北京办公室管委会主任,第十二届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
张江洲,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法务总监。
侯利阳,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晨星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
吕卓艳,联合国国际空间大学研究员,欧洲空间妇女组织斯特拉斯堡分会联合会长。
朱镜宇,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八、夏令营报名
1.开营时间及地点
2025年7月18日下午,线下报到。
2025年7月19日-21日,夏令营系列活动。
2025年7月22日上午,离校。
夏令营活动地点: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
2.活动流程
此次夏令营以线下形式开展。具体包括:
(1)“智慧法治人才培养”系列学术讲座。
(2)北京理工大学军工展参观、法学院学科科研平台介绍。
(3)师生交流,教授及在校学生与营员分享科研、学习、生活、职业经验。
3.招收名额和专业方向
我院拟接收参营营员50名左右。
我院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为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法律(法学)和法律(非法学)。
4.申请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学习期间未受过任何处分。
(3)身心健康,勤奋好学,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实践能力,综合表现优异的2026届本科毕业生。
(4)申请法学硕士各专业方向、法律(法学)者,本科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申请法律(非法学)者,本科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理工背景优先。
(5)在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获科研成果奖、在国内外高水平科技竞赛中获奖者优先。
5.申请材料
(1)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2025年暑期夏令营申请表
①见附件1,将表内所有信息填写完整。
②“申请人成绩排名证明”栏,为学习成绩排名,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负责人签名,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盖章,教务章或公章均可。
③“申请人声明栏”,本人在“申请人签名”签名。
(2) 有效期内身份证
正反面放在一页。
(3)学生证/所在院校开具的2025年近期的在读证明
①学生证应在有效期内。
②含个人信息页、注册盖章页。
(4)本科成绩单
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盖章,教务章或公章均可。
(5)英语水平证明材料
(6)专家推荐信
①应有两位专家推荐,无规定模板。
②两位专家均为副教授及以上。
③每份需有专家电子签名或手写签名。
(7)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如已发表论文、奖励证书等。
6.申请程序
(1)报名方式:
系统填报及提交申请材料。
即日起-2025年7月10日中午12:00前,通过https://yz.bit.edu.cn/yzbm/logon在线报名,上传相关报名材料。
请务必在截止时间前完成报考系统信息填报及材料提交,逾期无效。请务必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准确性。一旦不实,不予录取。
(2)通知方式
夏令营组委会将对所有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核,预计于2025年7月15日在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官网公示参营同学名单,请各位同学密切关注法学院网站及邮箱。届时未收到入营通知的同学为未入选者,不再另行通知。入选的参营同学需在2025年7月16日确认是否入营,逾期未确认视为自动放弃资格。
本次夏令营具体活动安排,详见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的后续通知。
7.其他说明
(1)夏令营期间,法学院免费为营员提供食宿,购买人身保险。
(2)本规定如与学校文件冲突,以学校文件为准。
(3)对其他未尽事宜,夏令营组委会保留最终解释权。
联系人:娜老师,bitnasha@163.com,15110295627(请在工作时间内拨打)。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202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