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成功举办2025年“智慧法治人才培养”暑期夏令营
在智能科技迭代发展的背景下,为应对国家对智慧法治人才的需求,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于7月19日至7月21日举办了“智慧法治人才培养”暑期夏令营。本次夏令营有来自全国知名法学院的900多名学生提交了申请,遴选了48人入营。
7月19日上午,夏令营开营仪式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文萃楼I204隆重举行。法学院副院长孙天全主持开营仪式,法学院党委书记刘存福教授出席并致辞。刘存福向营员们讲述了北理工85年来走过的红色育人、强军报国和创新发展三条道路,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目标;介绍了法学院雄厚的师资队伍,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智能科技法和涉外法治两大培养特色,并勉励大家在夏令营期间积极交流、勇于探索。
仪式结束后,营员们参观了文博中心的人民军工展。此次参观使营员们对学校军工特色有了深刻认识,同时体会到作为年轻的法律人,为国家国防科技事业保驾护航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本次夏令营活动安排了五个研究方向的前沿讲座和学科介绍。韩秀桃教授主讲的《智能科技时代的法治与人文》,从人文角度探讨智能科技发展对法治理念、法律制度及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洪延青教授以《数据主权的中美欧博弈概况》为题,深入解读数据主权这一热点。通过分析中美欧在数据治理领域不同政策与法律框架,阐述数据跨境流动、数据安全等关键问题上的博弈态势,引导营员关注国际数据法治动态。胡晓霞教授以《合同纠纷管辖疑难问题》为题,详细阐述了不同管辖情形的适用条件与法律依据,引导营员们思考如何在具体案件中精准确定管辖法院。赵秀梅教授主讲的《让与担保的民事实体与程序问题》,从让与担保的概念、构成要件到实现程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详细讲解了相关前沿理论与实践争议。周振杰教授带来的《刑法理论的实践检视:以共犯自首为例》讲座,从共犯自首的认定标准、量刑情节等角度切入,运用案例展示刑法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营员们与教授们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交流互动。
7月20日上午,营员们在陈冉教授带领下,到学院的智慧法治实验室参观实践。陈冉展示了法学院自研法律大模型——法比特的用法,并深刻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与研究的前沿方向,以及法学院在智慧法治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独特优势。营员们积极参与法律大模型的实践体验,分别运用艾比特和法比特大模型分析梳理了污染环境罪的构成要件、民间借贷合同的法律属性等问题,深刻感受到了法律与数字技术结合的魅力。
房山区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副主任李阳带来《智能检察办案实践探索》讲座,结合经验展示智能科技在检察工作中的创新应用,如大数据分析在案件线索发现、证据审查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助力营员了解检察机关如何借助科技提升办案效率。
刘毅教授在文萃楼 I204 主持了优秀校友分享交流会。优秀校友代表肖珑、戈治文与营员们亲切交流。肖珑校友从自身考证经历和工作感悟出发,分享法学职业发展规划思路;戈治文校友结合考取中央选调生经验,分析法学院在考公求职上的优势和平台实力。
闭营仪式上,营员代表朱宏博分享了自己通过智慧法治讲座和实践获得的感悟,对智慧法治教学和科研表达了浓厚兴趣。副院长孙天全总结了夏令营取得的成果,诚挚邀请营员们选择北理法学作为自己学业深造的基地。
此次夏令营为优秀法学学子提供了亲身感受北理法学、体验智慧法治教学科研的平台,使营员们在学术、实践、人文等方面收益颇丰。